- 发布时间:2025-04-28
- 点击数:25 次
一、什么是炭疽?
炭疽(Au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皮毛、肉制品等发病,牛、羊、骆驼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极少见。近年来我国发病较低,年发病率在0.05/10万以下,病死率约0.2~2.7%。炭疽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宿主体内形成荚膜,体外形成芽孢。由于芽孢的形成,炭疽杆菌抵抗力很强,在皮毛、水、土壤中可以长期生存。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乙酸等等可杀灭芽孢;新洁尔灭、酒精、来苏尔等效果差。高压121℃1小时,干热140℃3小时可杀死芽孢。
二、炭疽的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炭疽感染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炭疽、败血症型炭疽5类;皮肤炭疽最多见,约战总炭疽病例的95%,其他类型炭疽及严重皮肤炭疽感染可统称为“系统性炭疽”。炭疽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5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4天。人群普遍易感,从事饲养、屠宰、加工动物及其制品的人员感染风险更高。
皮肤炭疽感染多见于面、颈、前臂、手脚等暴露部位,最初起病为瘙痒性斑丘疹,逐渐发展为无痛性水泡、出血性水泡,疱疹破溃后形成黑色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长。周围组织水肿明显。焦痂约出疹后10天后开始脱落。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肺炭疽由于吸入炭疽杆菌芽孢所致,起病急,进展快。病初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突出,可伴有干咳、胸痛等表现。病情可突然加重,出现呼吸窘迫、紫绀、咳血等,甚至迅速致死。肠炭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炎症状;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重,并可发展为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炭疽及脑膜炎炭疽多为其他部位炭疽感染的并发症,系统性炭疽死亡率高,国外报道脑膜炎炭疽其总体病死率可达96-100%。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下发《炭疽诊疗方案(2023)》指出脑膜炎炭疽病死率超过90%。
炭疽感染的确诊除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外,更多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炭疽杆菌的特异性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有:细菌涂片、细菌培养、PCR监测炭疽杆菌特异性核酸、免疫层析法炭疽杆菌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法检测炭疽毒素抗原的抗体和荚膜抗体。目前我国疾控部门多使用PCR监测确诊炭疽感染。在非炭疽感染高发区,多数医疗机构不常规开展炭疽相关检验项目,快速诊断炭疽感染困难。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可无偏性的检测病原体DNA或RNA,近年来常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已有用于炭疽感染诊断的成功案例。我院2024年曾利用mNGS技术确诊三例炭疽感染患者并成功救治,显示了mNGS技术在罕见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三、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是炭疽防治关键
除对症支持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治疗外,强调给予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抗生素治疗。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炭疽感染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并上报当地疾控部门。皮肤炭疽临床症状缓解,结痂周围无红肿可居家隔离,直至痂皮脱落;其他类型炭疽应连续2次培养或PCR监测(间隔大于24小时)结果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炭疽感染可防、可控、可治。生活中有流行学接触史后14天内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主动隔离(皮损包扎、戴口罩等)并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供稿:重症医学科 李亚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