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12-09
- 点击数:11791 次
两位护士为同一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不同,注射部位出血情况也不同,如何注射能减轻皮下出血发生,看看下面的内容~
某患者入院时凝血六项结果正常,膝关节置换术后执行医嘱:低分子肝素钙6000iu q12h,经两天注射后发现该患者两处针眼(护士甲注射)周围皮下淤青,针眼处有血痂形成;另外两处针眼(护士乙注射)无异常,患者自诉既往皮肤受伤后易青紫。 那么责任护士该动一动脑子想想啦:同一药物,同一患者,不同点在哪里? 经回顾,护士甲采用的是传统注射方法,护士乙采用的是改善后的注射方法。 低分子肝素钙作为一种抗血栓剂,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因其腹部皮下注射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而被临床上广泛应用。 但是,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斑和深部瘀血后的硬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药物吸收。 下面就介绍几点改善后的避免皮下注射所致出血的注射技巧: 1. 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低分子钙皮下注射浓度高,对局部毛细血管有破坏作用,易引起出血,所以要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最好轮流注射,两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而脐周左右皮肤敏感性相对低,易捏起形成皱褶,所以选择脐周左右10cm处交替注射为宜。 2. 注射前按摩 注射前按摩局部2分钟,当皮肤发红后再行皮下注射,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有利于药液的吸收,并能使局部药液浓度降低,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3. 减少药液残留 注射前应用消毒干棉签擦干针尖处的悬液,减少药液残留。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空气,注射前将空气弹至药液的上方,注射完毕后注射器内的空气正好填充于注射器乳头及针头腔内,不仅使药液得到充分的利用,也避免了余液刺激导致局部皮肤瘀斑形成。 4. 掌握进针技巧 操作时根据患者胖瘦选择进针深度,一般约1cm,使进入脂肪层为宜。 固定好针头,抽无回血,垂直皱褶法注射:即注射时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在皮褶最高点针头垂直刺入稍快推注药液,注射完停留5-6 秒,使针头药液全部滴入皮下。 由于推药时间缩短,也使患者的紧张、恐惧感得以减轻,注射全过程保持皮肤皱褶状态,垂直皱褶法始终保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 如果针头斜着刺入皮肤或在注射过程中即把捏着皮肤的手松开,针头所损伤的区域都将扩大从而使疼痛加剧,同时也会因为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而容易出现皮下淤血。 5. 拔针后不按压 传统方法拔针后需用棉签按压,有研究结果证明拔针后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易形成局部淤血。 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使之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棉签压迫。 注射毕,只需停留5-6 秒,使针头药液全部滴入皮下,避免药液反流引起出血。 由此可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需谨慎,作为责任护士的你,使用有利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有效避免皮下出血、淤血、皮下血肿。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再多一些观察,多方面积累经验,总结出更多的技巧、方法来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自我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2):99-100. [2]李永红.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方法的效果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3):46. [3]低分子肝素钙药品说明书. (华美院区 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