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8-27
- 点击数:9 次
当夏日的热浪渐息,一段充满成长与奉献的旅程也画上了圆满句点。近日,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25年青鸟计划实习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结束。52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带着对医学的敬畏与对服务的热忱,在医院的各个角落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感悟。
青鸟归巢在实践中触摸医者初心
为期一个月的医务部医政工作社会实践,让我跳出了书本里的医学理论框架,真正触摸到了医院规范运行的“脉络”。这段经历不仅刷新了我对医政工作内涵的认知,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规范”二字在医疗行业中的千钧重量。
在我看来,医政工作的核心在于平衡“守规矩”与“促发展”。每天看着前辈们审核医疗文书、梳理诊疗流程、跟进医疗质量控制,我才逐渐明白:一份规范的病历背后,是对患者权益的保障;一次流程的优化调整,或许就关乎救治效率的显著提升。参与医政会议的过程中,我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政策动态——从医保改革细则到医疗技术应用规范,每一项政策的调整都需要迅速解读、精准转化为可落地的执行方案。这让我深切意识到,医政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对行业风向的敏锐嗅觉,才能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践中,我也真切感受到了医政工作的“复杂性”。它既要精准对接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医院实际推动落地;既要严格监督临床科室的规范操作,又要主动为科室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这种“承上启下、左右协调”的特质,让我彻底明白:医院的有序运转从来不是临床科室的“单打独斗”,而是像医务部这样的行政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发力、共同支撑的结果。
这段医政工作社会实践,是我从校园迈向社会的“启蒙课”,更是一段满载收获的成长旅程。它让我读懂了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上的成长潜力。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深耕医疗行政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努力成为一名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力的医政工作者,为构建更优质、更人性化的医疗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暑假期间,我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担任志愿者,这段经历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书本之外的医学世界,让我见识到许多课堂上未曾触及的知识与感悟。
起初,我从学习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入手,一点点搭建起对医务工作的认知框架。当面对那一本本详尽的规章条款时,我深深被震撼了——原来医院日常运转的井然有序,背后是如此庞大而严谨的制度体系在默默支撑。后来,我协助老师批改病历,翻阅着一份份记录患者病情的文书,字里行间的一丝不苟让我真切体会到病历的分量:每一个诊断、每一次用药、每一项检查结果,都必须写得清清楚楚、规规矩矩。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给医疗工作增添麻烦。也是在这时,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医学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里。
期间还有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手术室观摩。虽然只是站在一旁,但看着无影灯下医生护士们全神贯注地配合操作,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精准到位,那种安静中透着紧张的氛围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我瞬间明白,手术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命,每一次操作都举足轻重,而这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刻苦练习,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这段志愿经历虽然短暂,却让我获益匪浅。它像一扇窗,让我提前窥见了未来职业场景的模样:既需要像批改病历那样,怀揣一丝不苟的细致;也需要像面对患者、站在手术台旁时,秉持沉着坚定的担当。这一切,让我对学医这条路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更让我掂量出生命所承载的温度与重量。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在这个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我倍感荣幸能够通过“青鸟计划”,走进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志愿者之旅。
在青鸟计划的牵引下,我回到家乡医院护理部办公室实践。这段日子像一把钥匙,更像一面多棱镜,为我打开了护理工作的另一面,也让我看见其丰富多元的切面。
我渐渐明白,护理事业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奔跑,而是一条完整的链条:既有临床一线的冲锋陷阵,也有行政岗位的默默托举。办公室的笔墨纸张与病房的听诊器同样重要——前者勾勒出规范的轮廓,后者填充着人文的温度。在这两者的交织里,我触摸到了家乡医疗事业最真实的脉动。
这段实践不仅让我熟练了基础护理技能,更让我深刻领悟: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用专业与共情搭建起医患间的桥梁。家乡医院的前辈们用行动告诉我,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未来,无论身在哪个岗位,这份“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都将是我前行的坐标。我会带着这段经历的感悟继续前行,期待有一天能真正成为守护家乡百姓健康的力量。
今年暑假,我有幸加入“青鸟计划”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列。在我的家乡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的这段实践经历,更像一堂深刻而生动的成长课,让我对护理工作、对责任担当都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
这段经历彻底打破了我对护理工作“打针送药”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参与床边综合能力考核的筹备与执行时,我得以近距离触摸到护理体系的深层肌理:从考核方案的反复打磨,到流程细节的逐一确认,再到现场协调的灵活应变,每一环都透着专业与严谨。走出课堂的我,不仅直观感受到护理工作的真实场景,更在观察与实践中拓宽了对“护理”的认知——它从来不止于技术操作,更蕴含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智慧。这些鲜活的体验,让我收获了远超书本知识的实践见识。
这段实践也让我真切体会到,护理事业的每个环节都紧连着生命:办公室里字斟句酌的方案是守护安全的准则,培训课上一遍遍重复的练习是应对挑战的底气,病房里严格细致的考核是检验能力的标尺。而支撑起这一切的,始终是“把患者当亲人”的那份初心。这份沉甸甸的感悟,会成为我未来前行路上最清晰的指南针。
这次“返家乡”之旅,让我深刻明白:无论身处医疗体系的哪个岗位,那份守护生命的初心始终相通。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赋予的认知与力量继续前行,更期待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家乡的医疗事业添上属于我的一份力量。
志愿微光用行动温暖医路同行
与此同时,在门诊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们就像一张张移动的“活地图”,始终保持着耐心与微笑。面对患者“内科诊室往哪走”“自助机能挂专家号吗”的高频提问,他们从不厌烦,总是放慢脚步,一遍遍清晰指引:“您从这边坐电梯上二楼,左转就是了”“来,我教您点这个图标,放上身份证就能操作了”。遇到年纪大、不熟悉智能设备的长辈,他们还会主动上前,手把手协助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流程,用细致的讲解和贴心的举动,为患者拨开就医流程中的迷雾,让每一位奔波的身影都能少些迷茫、多些安心。
志愿者小李分享道:“有位老奶奶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孩子,比我家孙儿还贴心’,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们用真诚的服务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医院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时光匆匆,无论是实习学子还是志愿者,都在这段旅程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他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了医护人员的坚守与奉献,更深刻理解了“服务”二字的重量。
聊城市二院始终致力于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平台,通过青鸟计划与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医疗行业、参与社会服务。未来,医院将继续携手更多青年力量,共同书写守护健康、奉献社会的精彩篇章。
来源:聊城二院团委